1、甄权,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(541),卒于唐贞观十七年(643)许州扶沟(今河南扶沟)人,因母病,与弟甄立言,精究医术,专习方书,遂为名医。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,兼通药治。一生行医,活人众多:隋开皇初(581)曾为秘书省正字,后称病辞职。
2、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(685年9月8日—762年5月3日),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,唐睿宗李旦第三子,故又称李三郎,母窦德妃。 先天元年(712年)至天宝十五载(756年)在位,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,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,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。
3、昔日韩信于拜将坛上答刘邦,兵马“多多益善”,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,宋江“他日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”,皆一番豪言壮语,且不论他们的成败,至少历史不会忘了他们。
4、《花间集》由五代十国中后蜀人赵崇祚所编辑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,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十八位作者的作品,典型反映了我国早期词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。 这一首诗,是本组诗的第一首。首先开篇第一句“美人香草本离骚”,例举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长诗——《离骚》作为全诗的发端。
5、绪娃宫 泶薇殿 柒绛殿 泣魂莞 长夏园 杳桃宫 瑶柒殿 颜语楼 听筝轩 仪溆楼 容德殿 贵嫔、夫人,位次皇后,淑妃; 淑媛 昭仪; 昭华; 修容 修仪 倢伃容华; 美人; 良人 承徽、列荣 良娣、保林、才人 世妇、御女。
1、李格非(生卒年不详),字文叔,历城(今山东省济南市)人。官至礼部员外郎,后被定为“元佑党人”而罢官。他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,与廖正李禧、董荣合称“苏门后四学士”。著有《礼记说》、《洛阳名国记》。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,字文叔,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。
2、李格非 〔约公元一o九o年前后在世〕北宋文学家。字文叔,济南章丘(今属山东)人,女词人李清照父。幼时聪敏警俊,刻意于经学,著《礼记说》数十万言。登熙宁九年进士第,调冀州司户参军。试学官,为郓州教授。元佑元年为太学录,转太学博士。
3、李格非 李格非(约1045~约1105年)北宋文学家。字文叔,齐州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,女词人李清照父。李清照《上枢密韩公诗二首》诗序中称“父祖皆出韩公门下”,可知其父祖辈皆为“蚤有盛名,识量英伟”(《宋史·韩琦传》)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。幼时聪敏警俊,刻意于经学,著《礼记说》数十万言。
4、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,南宋杰出女文学家,济南历城(历下)人。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,幼承家学,早有才名。
5、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。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,苏轼的学生,官至礼部员外郎,藏书甚富,善属文,工于词章。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,很有文学修养。由于家庭的影响,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,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。十八岁时,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。
6、李清照幼年李清照(5张)(11张),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,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。大约在她五六岁时,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,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(今河南省开封市)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。那时候,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,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。
陶行知资料 个人简介 陶行知,原名文浡,后更名知行,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、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。他致力于平民教育,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,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。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,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,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陶行知,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,原名文浚,后改名为知行,又改为行知。他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,后赴美国深造,师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。回国后,他投身教育改革,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,继而成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,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,特别关注乡村教育问题。
陶行知(1891年10月18日-1946年7月25日),安徽省歙县人,中国人民教育家、思想家,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,爱国者,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[1]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。1917年秋回国,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、国立东南大学教授、教务主任等职。
陶行知(1891~1946),原名文浚,后改名知行、行知。祖籍绍兴会稽,生于安徽歙县。家贫,幼入私塾,15岁入歙县崇一学堂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。当得悉要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,愤而退学。宣统二年(1910),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。
陶行知, 中国人民教育家 ,民主革命家。原名文硙,后改名知行,又改名行知。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,后赴美国留学。1917年回国,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、教务主任等,反对“沿袭陈法,异型他国”。推行平民教育。“五·四”运动后,从事平民教育运动,创办晓庄师范。
杜仁杰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,其父杜忱志行廉洁,曾为进士及第,任京兆录事判官,后因病返回乡里。杜仁杰一生淡泊名利,未曾踏入仕途。他将大部分时光沉浸在山水之间,享受生活。
杜仁杰,出生于诗书之家。父杜忱志行廉洁,有文名,进士及第授京兆录事判官,后因病归里。仁杰淡于名利,一生未仕,淡泊于功名,不求仕进,大部分岁月流连于山水之间。
杜仁杰(约1201~1282) 原名之元,号善夫、善甫;后改名仁杰,字仲梁,号止轩、散人。元代泰安州长清县人。出生于诗书之家,博学多才,诗文并佳,尤喜散曲,“德行文章冠冕南北”,但不出仕为官。金亡后,元代至元年间,屡经征召仍不出仕。